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文/黨總支辦公室 石姍姍
泱泱華夏,浩浩千秋,旭日東升,鯤鵬展翅。剛剛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們大家都被熟悉而親切的歌聲感動著,被一個個中華兒女拼搏奮斗的故事震撼著,被國慶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習總書記的講話鼓舞著,我們每個人都沉浸在國家的強盛帶給我們的成就感和巨大的興奮之中。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生活在一個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的時代,在這樣一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里,國家意識往往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干擾,我們習慣于生活的安逸,習慣于陶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自得其樂,但卻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我們憑什么可以這么安逸地生活?
沒有強盛的國家,就不會有安逸的自我。據(jù)聯(lián)合國最新統(tǒng)計,在近幾年接連不斷的難民潮中,全球被迫流離失所的人數(shù)達到二戰(zhàn)以來的最高峰:6850萬人。在戰(zhàn)爭和貧窮的籠罩下,苦難、強奸、酷刑、政治混亂逼迫著人們離開心愛的家園。為什么在我們自認為一個和平的時代,還有這么多難民呢?要知道當今世界還有許多國家并不和平,當這些國家的人民因為各種原因背井離鄉(xiāng)的時候,他們是多么希望有一個象我們中國這樣和平而日益強大的國家!有時候,時代感、國家感,真的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思考,越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和時代,越是要有宏觀的視野去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看到我們在這個時代所處的位置,看到我們自己和這個國家的緊密聯(lián)系,意識到自我的坐標和這個國家的坐標其實是一致的。沒有一個強盛的國家,也很難有一個安逸的自我。
國人什么時候最愛國?往往是國家危亡的時候。傳紀《日落東方》描寫了當年抗戰(zhàn)初期,中日軍隊血戰(zhàn)上海,大量中國軍人殊死拼搏、舍生取義的場面。當國家危亡時,一批批愛國者奮不顧身,舍身赴死,才有了我們今天生活的安定,才有了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電影《風聲》里主人公顧夢曉的遺言里寫道:“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是希望家人原諒我此刻的決定。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nèi)绱藷o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這是那個時代一個熱血青年舍身赴死的不二理由。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很多人卻很難理解這樣的所作所為。所以,越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反而越需要我們反思這樣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我們應該怎樣愛國?/p>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愛國,就是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如果犧牲的烈士地下有知,他們會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是他們拋頭顱撒熱血換來的,這是他們當年的信仰,是他們用生命為代價不懈追求的,可是,我們過著今天的幸福生活卻太容易忘記了這背后的艱辛和這個國家承受的種種苦難。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我們的感恩意識,讓我們忘記了這個國家那些曾經(jīng)和現(xiàn)在承受的種種重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依然還要承受太多的重壓,還是那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都是因為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就像《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等電影里面的主人公,在現(xiàn)實生活里也有太多這樣的故事。而我們,憑什么心安理得?
愛國,就是要懂得感恩和奉獻。不要總是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么,先問問你為你的國家做了什么。今天,我們也要問問自己,我們能為我們的國家做點什么?我想,對我們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個體而言,愛國并非一個多么宏大的主題,更多是細細碎碎的日常。平凡的日子總得一天天過,平凡的事情還得一件件做,把平凡的每一件事做好了,那平凡就變成了偉大。京萬紅之所以有今天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就是因為我們把日常工作一件件做好了,就是因為我們有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拼搏進取的精神,這就是愛國最具體的表現(xiàn)。
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要想讓這個時代不負你,首先你要先不負這個時代。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先想想我們是否做好了準備和付出。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個人的命運如此,國家的命運也是如此。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還需要我們這些或平凡、或偉大的個體奉獻自己或微小、或卓越的貢獻,但無論我們做什么,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做的是對的事情,做的是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和這個國家的事情,我們就是最了不起的人!
只有跋山涉水者,才能真切感受山川的壯麗;只有奮力攀登者,才能親眼目睹最美的日出。讓我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勇氣開拓前行,以“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和氣魄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