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酒 技術(shù)和藝術(shù)的結(jié)晶
轉(zhuǎn)載自《城市快報》2012年12月3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韻 作者:李寧
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中展示傳統(tǒng)藥酒制作工藝流程的九尊塑像
杏林仆人
我國的藥酒和滋補酒,無論是使用熱提法還是冷浸法制作而成,其特點,都是在制造過程中或者成品酒中加入中草藥。這種食藥合一的方式,除了用酒味彌補中草藥的苦味外,更重要的是,酒作為一種溶劑有助于藥效的發(fā)揮,所謂的“藥借酒力、酒助藥勢”的說法即來源于此,如華佗讓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道理就在于此。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草藥都可以釀制治病養(yǎng)生所用的藥酒——就在幾個月前,北京的宋某用買來的生草烏、草烏、川烏等中藥自制了藥酒,并送給三個朋友服用,致使兩人中毒死亡、一人受傷——藥物選擇錯誤,藥酒就可能變成毒酒,而這樣的事例,還在不斷出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不少家庭都在自行配置藥酒,但釀造出能夠達到治病養(yǎng)生作用的藥酒,從來都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中草藥入酒有講究】
其實,我國最早的藥物學(xué)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已經(jīng)提到適宜用酒漬浸漬的中草藥,包括五加皮、葡萄、亭歷、蔓椒等。
后人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多有注釋。其中,對“五加皮”的描述為“孕辛,溫。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小兒不能行,疸創(chuàng)陰蝕?!?,并記載了五加皮治病的案例,其中一例,即“定公母單服五加酒,以致不死”。
在對葡萄的注釋中,也有“可做酒”的字眼,并說明了葡萄酒的來歷:“《史紀·大宛列傳》云:大宛左右,以葡萄為酒,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葡萄,肥饒也,或疑《本經(jīng)》不合有葡萄,《名醫(yī)》所增,當為黑字?!蓖v“主癥瘕、積聚、結(jié)氣,飲食、寒熱,破堅”,“立夏后,采實陰干。得酒,良?!甭穭t“主風(fēng)寒濕痹、節(jié)疼,除四肢厥氣、膝痛”,“采莖、根,釀酒”。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還提及了一些不可入酒的中草藥,并且明確了這樣一個觀點:“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而南北朝時期的中醫(yī)藥學(xué)家陶弘景更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明確列出了幾十種不適合入湯酒的中草藥,如朱砂、雌黃、云母、陽起石、礬石、硫磺等。
同時,陶弘景還提出了藥材采集的要點,指出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采集到的同一藥材的不同部位,其藥效可能完全不同。
早期藥酒中所用的中草藥數(shù)量比較單一,唐宋時期,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shù)較多的復(fù)方藥酒的比例明顯提高,此時,“君臣佐使”這一組方原則在藥酒釀造中顯得格外重要。
“君臣佐使”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yǎng)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yǎng)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币簿褪情_藥方時要安排好各味藥的關(guān)系,否則,違背這一原則將藥物隨意組合,因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配制出的藥酒可能反而會損害健康。這也是很多專家不建議市民自行配置藥酒的原因。
【藥材炮制必須細致】
根據(jù)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的說法,即使是那些適宜用酒浸漬的中草藥,其加工炮制工藝也很“講究”:“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shù),視其濃烈,便可瀝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曝曬干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作散服?!薄胺矞聘嘀杏弥T石,皆細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篩令調(diào),并以新綿別裹內(nèi)中”。
醫(yī)學(xué)家和藥物學(xué)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凡合藥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nèi)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后,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薄?/p>
無論是陶弘景提到的“細切”,還是孫思邈倡導(dǎo)的“薄切藥”,其實都只是炮制工藝中的基本要求。涉及到具體藥材,其加工炮制時的“要求”更多,如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一向遵循“炮制雖繁必不敢減人工”,講究選料上乘、炮制得法,如原料藥材鱉甲、龜甲要經(jīng)過伏雨沖洗,秋露沾淋,防風(fēng)要去須,連翹要去梗,麻黃要去根節(jié),鹿茸要用酒火燒掉絨毛,人參、玄參要削掉蘆頭,醋炒青皮、乳香、香附,酒炒威靈仙、何首烏,香油炸虎脛骨等,而所有含動物藥的品種,都要求長時間蒸、煮、煎。只有如此,才能釀造出質(zhì)量上乘的藥酒。
本報記者 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