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藥酒那些事兒(三)
轉(zhuǎn)載自《城市快報》2012年11月12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韻 作者: 李寧
樂家老鋪藥酒博物館(即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二樓展廳
杏林仆人
樂家老鋪沽上藥酒工坊
自唐朝時起,藥酒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宮廷御用藥酒的數(shù)量與種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作為統(tǒng)治者的帝王,在用藥酒達到益壽延年目的的同時,也把珍貴的藥酒賞賜給親近的大臣。至明一代,宮廷中設置了御酒房,而御酒房所釀造的酒大多是滋補酒。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清朝,無論是高壽的乾隆皇帝,還是權(quán)傾天下的慈禧,都是藥酒的服用和推崇者。
【宋真宗推崇蘇合香酒】
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恒對蘇合香酒情有獨鐘,不僅自己飲用,還推薦給大臣,致使飲用蘇合香酒在當時成為一種流行。
據(jù)《墨客揮犀》記載,王文正太尉氣羸多病,真宗面賜藥酒一瓶,令空腹飲之,可以和氣血,辟外邪。文正飲之,大覺安健,因?qū)ΨQ謝,上曰“此蘇合香酒也”。
此文中還記敘了蘇合香酒的制作方法,即每一斗酒以蘇和香丸一兩同煮。根據(jù)宋真宗的說法,這種酒能“調(diào)五臟,卻腹中諸疾,每冒寒夙興,則飲一杯”。其藥用功效在《本草綱目》中得到了證實:“氣香竄,能道諸竅臟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氣。”
宋真宗在朝堂之上向大臣推薦過這種極珍貴的藥酒之后,命人拿出了幾盒蘇合香丸賜給親近的大臣,作為配置蘇合香酒的原料。
從那之后,從皇親貴胄、朝廷重臣到普通百姓紛紛都釀造此酒,蘇合香酒因而盛極一時。
【皇帝倡導釀藥酒】
愛飲用藥酒的帝王雖多,但像唐太宗、唐憲宗一樣親自參與到藥酒釀制過程中的皇帝卻寥寥可數(shù),而像南宋理宗皇帝和元文宗一樣,倡導釀造某種特定藥酒的帝王,也并不多見。
南宋時,宰相賈秋壑獻給了理宗皇帝一種藥酒配置的秘方,這種藥酒,即“長春法酒”。此酒中有三十多種名貴的中草藥,用冷浸法釀造而成,具有“除濕實脾,行滯氣,滋血脈,壯筋骨,寬中快膈,進飲食”的功效。自理宗時起,這種藥酒開始流行,到元代時已在民間普及,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載有此方,即是例證。
元文宗倡導釀制的藥酒,名為太禧白酒,是一種珍貴的滋補酒。據(jù)《墨娥小錄》記載:“昔文宗御奎章閣命光祿寺造此酒,博覽文翰之余,閣老得賜飲,雖近臣不予焉。”
“奎章閣”又被稱為“宣文閣”,為文宗所建,本是陳列珍玩典籍之地,后成為匯集著名學者文人的殿堂,“光祿寺”則是掌管膳食帳幕的機構(gòu)。這段記錄用白話表示,就是說文宗在奎章閣博覽天下典籍之時,命令光祿寺釀造并進上太禧白酒,只有奎章閣中的大臣能得到賞賜,連元宗親近的其他大臣都沒有這份榮耀,由此可見太禧白酒之珍貴。
據(jù)記載,太禧白酒的酒曲中有諸多香料,如木香、沉香、檀香、丁香、甘草、砂仁、藿香、白芷、桂花、茯苓、白術(shù)、白蓮花、甜瓜等。
【明清宮廷藥酒繁多】
明代宮廷的御酒房所釀造的酒分為兩個檔次,一是給普通宮人服用,一是給皇帝及其家人釀造,兩者均以滋補酒較多。當時的御用酒名目繁多,如御制藥酒五味湯等。
雖然明朝皇帝所用的藥酒名目極多,但開國皇帝朱元璋卻是一位不喜歡酒的皇帝,再加上適逢開國初期,朱元璋認為西域進貢葡萄酒是勞民傷財?shù)呐e動,為顯示自己清廉,免去了葡萄酒的進貢,致使在歷代宮廷中流傳了多年的葡萄酒變得更加稀少。
延續(xù)明代的傳統(tǒng),清代宮廷御制酒中也多藥酒,如夜合枝酒——此酒用料有合歡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細曲等,可以治療中風攣縮等癥,倍受乾隆皇帝喜愛。
作為一位高壽的皇帝,乾隆偏愛龜齡酒、松陵太平春酒、椿齡益壽酒等。其中,“松陵太平春酒”在雍正年間就已經(jīng)開始制作,酒名取長壽如松柏之意;“椿齡益壽酒”具有舒筋活血、潤腸通便、清熱止血的功效,酒名中的“椿”出自《莊子》中“上古有大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因而酒名也有長壽之意;龜齡酒則是補腎助陽的藥酒。
本報記者 李寧